部落格

牙齒不整竟與鼻子過敏息息相關!上顎快速擴弓可同時改善鼻塞與牙齒空間不足
✋Hi,我是 DR. EMMA 蔡宜均醫師!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潮濕、悶熱,且空氣汙染嚴重,帶來的是台灣人罹患過敏性鼻炎比例居全球之冠!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 50% - 75% 的學齡兒童有過敏性鼻炎。雖說過敏體質與遺傳有關,但是環境因素才是造成過敏人數日漸增多的最大元兇。常見的過敏性鼻炎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 但家長不知道的是,長期鼻子過敏對正在發育中的孩子健康危害影響相當深遠,除會導致一連串齒顎生長與臉型發育的惡性循環,如小下巴(下顎發育不良)、缺乏蘋果肌(中臉凹陷)、牙弓狹窄、鼻道狹窄與鼻中隔彎曲、牙齒凌亂、暴牙、深咬、彎腰駝背等;這樣狀況還會導致上呼吸道窄小,成年後不僅容易打呼,還可能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開啟許多老年時慢性病的風險。 內容標題 牙齒不整齊與鼻子過敏有什麼直接關聯呢? 口呼吸該如何解決呢? 實際案例 牙齒不整齊與鼻子過敏有什麼關聯呢? 鼻子過敏導致小朋友無法用鼻子好好地呼吸,便會被迫改用嘴巴呼吸,雖然鼻子過敏並不會直接的影響牙齒排列,但使用口呼吸時,舌頭的位置就不會維持頂著上顎的自然位置(下圖虛線);而為了打開口腔氣道,舌頭變得會往下往後(如下圖紅色箭頭),這導致正在發育中的上顎骨缺少了舌頭的支撐力量而變得發育不良,並引發一連串畸形發展: 牙弓變狹窄→牙齒空間不足變得擁擠凌亂→前牙突出變暴牙。 牙弓變狹窄→上顎弓上拱→鼻腔通道變窄→惡性循環開始。 由於白努利原理,空氣流過狹窄的鼻道時速度會加快、壓力變大,導致鼻黏膜容易腫脹,又使得鼻呼吸的流量變少。鼻子在呼吸不到足夠的空氣情況下,更加重了兒童不自覺地對口呼吸的依賴。 口呼吸該如何解決呢? 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時已發現鼻子過敏,可以及早預防並且避免過敏原的刺激。下列提供一些平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規律地清洗床單、被單、地墊,並且需要讓陽光曝曬。 避免家中使用太厚的地毯及窗簾,或是毛茸茸的玩具。 避免將陳舊的報紙、鞋子及衣服堆積在家中。 避免養狗、貓等容易掉毛的寵物,更不能讓寵物跑到床上。 避免在家裡抽菸或是噴香水…等會刺激鼻腔的動作。 時常使用除塵蟎吸塵器打掃家中環境,並定期更換濾心。 若是早期診斷出過敏性鼻炎,則需搭配藥物治療,例如:口服藥物,鼻噴劑,以及抗生素,和鼻沖洗液。 若是小朋友已經養成用嘴巴呼吸的習慣,則需盡早就診治療。 對於上顎牙弓窄小的患者,使用上顎快速擴張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雖然上顎擴張的過程會較為不舒服,但在年幼時介入治療,可以有效的將上顎骨均勻撐開,讓鼻腔通道加大,改善鼻塞及口呼吸(嘴巴呼吸)的症狀。 另外,目前隱適美的牙套結合了「牙弓擴張」的設計,以較為緩和的方式去讓牙弓慢慢撐開,雖然牙弓擴張的幅度有限,對於輕度牙弓窄小、怕痛的患者是非常理想的治療方案喔! 實際案例 就讀國三的王同學,從小有著鼻子過敏的困擾,常常嘴巴開開地呼吸,媽媽嘗試讓他改過來,但是因為長期習慣鼻子塞住的緣故,小朋友也無法正常運用鼻子呼吸。雖然先前已至耳鼻喉科就診,但因長期口呼吸的關係,臉型已造成改變:下巴變得短小,上唇前突,牙弓也變得狹長,牙齒看起來也看起來暴暴的。 這個Case是典型的「安格氏II級異常咬合1類」 (上顎前凸,牙齒往前暴)。對於這類型的病患,通常會使用上顎快速擴張裝置。但是隱適美隱形牙套目前也有上顎擴張的效果,尤其是對於學齡階段的小朋友效果更為顯著。 因此治療計畫採用隱適美的「擴弓設計」,以及下顎前導裝置。經過一年的努力,王同學的上顎擴張到理想的程度,下巴也漸漸地長出來,改善了口呼吸的習慣。牙齒及臉型也獲得了調整。小朋友本身也變得更有自信,歡喜迎接嶄新的高中生生涯。 因此,趕快把握矯正黃金期,讓孩子提早綻放開朗笑容!! 矯正前: 矯正後: 延伸閱讀: 何時是兒童牙齒矯正的最佳時機? 你知道口呼吸會影響孩子臉型發育與一生健康嗎?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過動症?脾氣差、打呼? MRC 口腔肌功能訓練是牙齒矯正嗎? 【醫學證實】孩童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神經認知退化與行為問題 "內文為專業醫師經驗談,因各人口腔狀況不同,成效因人而異,若有問題請跟從專業醫師評估指引" Last Updated: 2022-03-28 加入 DR.EMMA 蔡宜均醫師粉絲團,追蹤限時動態

有牙周病可以做牙齒矯正嗎?隱適美與傳統牙齒矯正哪個比較適合用在牙周病的牙齒矯正?
一般人通常會將矯正與年輕健康的牙齒聯想在一起。然而事實上,相當大比例需要矯正治療的人都患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牙周病。那麼問題來了,患有牙周病的牙齒能進行矯正治療嗎?如果可以,傳統牙套和隱形矯正哪一種更合適?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牙周病與矯正之間的關係。 了解牙周病與其治療 牙周病是一種由口腔中細菌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會影響牙齦和其他支撐牙齒的結構,例如齒槽骨。牙周疾病一開始只是「牙齦炎(gingivitis)」,細菌的感染與發炎只影響到表面的牙齦,這時的症狀是牙齦發紅、腫脹且容易出血。如果不及時治療,細菌的破壞與發炎就會蔓延至比較深處,變成「牙周炎(periodontitis)」,一種更嚴重的牙齦疾病;這種情況下,牙齒周圍的骨頭開始被破壞,最後導致缺乏骨頭的支撐,牙齒可能會開始鬆動甚至掉落。 牙周病的治療分為四個階段: 牙周病第一階段治療(非手術治療):牙結石刮除 牙結石和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因,牙結石刮除術可以減輕牙周發炎問題,促進牙齦癒合,並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牙周病第二階段治療(手術治療):牙齦移植、骨移植以及植牙 手術重建通常在牙周病已經對牙齒和骨頭造成嚴重損害的情況下進行,以修復或重建受損的組織。 牙周病第三階段治療(咬合治療):咬合調整與牙齒矯正 許多會有牙周病的人就是因為原本牙齒太亂難以清潔,最後才導致牙周病。一旦牙周病得到控制,應該要考慮做牙齒矯正將牙齒排整齊;此外,牙齒亂與咬合不良會導致許多「咬合干擾」,這些破壞性的咬合力會讓原本就已經喪失地基的牙齒更容易受傷斷裂,或加劇牙周的破壞。因此,牙齒矯正可以有容易清潔、改善美觀與減少咬合傷害的三大好處。 牙周病第四階段治療(保養維護):定期檢查維持牙周健康 定期的口腔檢查和遵循專業醫師建議有助於確保治療的成功,並維護口腔長期的健康。 牙齒矯正治療和牙周病能共存嗎? 一直以來,牙周病的存在被認為是矯正的禁忌,因為人們認為在發炎的牙周組織中移動牙齒可能會加重炎症並導致進一步骨頭流失。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在牙周病得到良好控制後,可以安全地對進行矯正治療。 多項研究報告指出,矯正治療可以從降低咬合傷害來增進牙周病牙齒的健康,因為牙齒矯正加上電腦咬合調整可以有效解決咬合不正(malocclusion)與咬合干擾(occlusal interference)問題。因此,在牙齒矯正其實是牙周治療的重要一環。 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哪種更適合患有牙周病的患者? 有牙周病的患者如要考慮做牙齒矯正,隱形牙套可能比傳統牙套更具優勢。 隱形牙套和牙周健康 透明牙套可以取下,方便患者在治療期間刷牙和使用牙線,這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相較於接受傳統牙套治療的患者,使用透明牙套矯正的患者在牙菌斑指數、牙周囊袋探測深度和牙齦指數等方面表現更好。此外,患者有較低的牙周病原細菌生長和炎症風險,可進一步促進牙周健康。 傳統牙套和牙周健康 傳統矯正的矯正器和矯正線的清潔難度較高。研究顯示,配戴傳統牙套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牙菌斑指數,也更容易有牙齦炎症,這可能會加劇牙周病。然而,不要誤會了,配戴傳統牙套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也有許多患者在治療期間未遇到明顯的牙周問題。 牙周病做矯正會導致牙齦萎縮嗎?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配戴透明牙套相對於傳統牙齒矯正,較少出現牙齦退縮等問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情況各異,治療效果可能因人而異。牙齦退縮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個人口腔衛生習慣、牙齒位置和矯正治療的具體方案等。因此,在進行矯正治療前,仍建議患者與牙醫進行詳細的諮詢和評估,以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並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最大程度地保護牙齦健康。 案例 圖:這位七十幾歲的女性,在進行牙周病第一階段治療後開始配戴隱適美牙齒矯正至第十個月的照片。可以看到隱形牙套逐漸縮小門牙暴牙的情況,而且她的牙齦並未出現更近一步萎縮的情況,而原本輕微的牙根裸露情況也沒有惡化。 本案例充分證明了隱形牙套在保護牙齒結構和牙周組織方面的優勢。即使在七十歲有牙周問題的人,也能夠安全地進行隱適美治療。 總結 傳統上牙周病被認為是牙齒矯正的禁忌,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透過預先經由電腦設計的矯正治療計畫(隱適美Clinical Check) ,牙周病患者仍可以安全地進行矯正治療。 隱形牙套由於其可拆卸及容易清潔的特性,對於患有牙周病的患者可能是一個更適合的選擇。然而,治療選擇應該根據患者的特定情況,包括牙周健康狀態、治療需求和個人偏好來做出。對於患有牙周病的患者,建議在進行牙齒矯正治療之前,應多尋求牙科專業醫師的建議和評估。 參考文獻: Assessment of the 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and gingival recess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clear aligners and fixed applianc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Invisalign® system and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A 3 months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Effect of periodontal–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teeth with pathological tooth flaring, drifting, and elong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iodon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醫學實證:顯微鏡根管治療結合超音波器械提升根管治療成功率
為什麼抽了神經,牙齒還是會痛🤔?為什麼根管清不乾淨還有細菌? 根管治療是抽神經嗎? 您有沒有明明做過根管治療,但牙齒還是有悶痛的狀況?為什麼沒神經的牙齒還會痛呢?牙齒內部的神經所處的空間稱為「根管 (Root Canal)」,根管系統跟樹根很像,有很多小小的分支。 所謂的「根管治療 (Root Canal Treatment)」就是把牙齒內部發炎壞死的神經拿掉,並用沖洗藥水(次氯酸鹽)將根管系統的空間清乾淨,希望達到根管系統是無菌的狀態。 但很不幸因為根管系統的空間很複雜,如果有沒有清到的部分,裡面又躲藏了頑強難以被殺死的厭氧菌,例如放線菌、鏈球菌和厭氧桿菌等;這些細菌還是會成為感染源開始慢慢造成牙根尖處組織發炎。 即使牙齒已經沒有神經,牙根尖處的牙周組織因為發炎還是會感到悶悶地不舒服(萬一細菌更猛產生牙根尖膿瘍時就有會痛不欲生的感受😭)而此時根管治療就會失敗。 什麼是根管? 根管治療流程 讓我們先對根管治療整個流程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吧!根管治療過程如下: 牙髓治療 (Endodontic Treatment),也就是眾所周知的 "根管治療" ,是牙科其中一個專門領域。在過去,根管治療這個領域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 鈣化根管、不容易發現的根管、器械斷裂於根管內、有裂紋的牙齒和過於彎曲的牙根尖部,上述問題往往使得治療變得困難、耗時且失敗率高。 而傳統根管治療最大的挑戰就是牙醫師的肉眼無法看清處根管的狀況與數目,導致根管內沒有被清理乾淨或沒有發現額外的根管而引發持續性發炎。 根管治療流程 牙科顯微鏡看清楚、超音波器械清乾淨 隨著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這為牙髓治療領域帶來了重磅性的變革。牙科顯微鏡(microscope)和超音波器械(ultrasonic tools)等工具能幫助牙醫們克服這些挑戰並提供更有效、更少侵入性的治療。 傳統根管治療面臨的困難 鈣化根管 鈣化分成以下兩種: 生理性鈣化: 隨著年紀增長,鈣化物質沉積導致根管變狹窄。 病理性鈣化:當牙齒受到外傷或長期刺激(比如: 蛀牙、牙齒磨耗等等),為了防止受到傷害,牙髓組織會啟動保護機制,進而生成鈣化物質、使根管變狹窄甚至消失。 鈣化根管是根管治療中很常見的挑戰。由於鈣化物質造成根管空間變窄甚至消失,使得牙醫難以發現並清理根管,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患者不滿意,甚至治療失敗。 難以靠目視發現的根管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不同牙齒會有不同的根管數目,且有統計上大致的規律,然而實際根管數目因人而異,所以牙醫們會透過x光、牙科器械以定位根管。 臨床上,不容易發現或遺漏的根管是根管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這些根管本身較細小、構造不尋常或有複雜的分支,如果沒有清理到這些根管,根管內的細菌會持續存在,導致反復感染、疼痛,最終導致牙齒損失。 器械斷裂於根管內的情形 器械斷裂於根管內是根管治療中另一種挑戰。傳統的根管治療挫針以不鏽鋼製成,因十分細長而容易斷裂,若又遇到狹窄及彎曲的根管時更容易發生。當斷掉的工具阻塞了牙根尖通道,這時候可能需要進行更侵入性的手術,如根尖切除甚至拔牙。 有裂紋的牙齒 當牙齒出現裂紋時,裂紋可能延伸至牙髓腔,使細菌進入並引起感染。診斷和治療牙齒裂紋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症狀可能與其他牙齒問題相似,即使在傳統牙科影像技術X光的幫助下,裂紋也可能無法看見。 過於彎曲的牙根尖部 彎曲的牙根也是根管治療中經常遇到的解剖難題。受到傳統治療工具的限制,彎曲的根管難以定位且操作艱難,有很大的機率造成根管偏移、穿孔或器械斷裂等。這些疑難雜症會影響治療結果,並危及牙齒的長期預後。 顯微鏡與超音波器械在牙髓治療中的應用 牙科手術顯微鏡的引入對牙髓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高倍率放大的設備使得牙醫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觀察根管系統的複雜結構。 顯微鏡使牙醫能夠進行微創手術,保留更多的牙齒結構,將傷害降至最低。此外,還能提升患者舒適度、加快的復原時間和改善的長期預後。因此,牙科手術顯微鏡的使用已成為現代牙髓治療的標準。 超音波器械利用高頻率的震動,能夠有效地去除根管內的組織及清潔根管。這種技術可以更準確地處理鈣化根管、清除斷裂的工具碎片、清潔不容易發現的根管以及處理牙齒裂紋。 超音波器械能夠更準確地塑形根管,從而改善根管的填充和封閉,減少治療失敗的風險,使得根管治療更加可預測、精確且成功率更高! 在鈣化根管治療中使用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的好處 更好的預後 在鈣化根管治療中使用顯微鏡和超聲波儀器,使得牙醫能夠獲得更優越的視覺效果、精確性和控制性。這最終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因為根管系統可以更有效地清潔、塑形和充填,降低了反復感染和治療失敗的風險。 改善的長期成功率 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在牙髓治療中的結合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提高長期成功率。這兩種器械的結合能夠找到並治療所有的根管,包括鈣化和不容易發現的根管,從而降低了持續感染的風險。此外,這些治療方法的微創性質可以保留牙齒結構,減少牙齒斷裂和隨後的牙齒損失的風險。 案例研究: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工具的應用 許多案例研究已經證明了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在鈣化根管治療中的有效性。有些病患患有嚴重鈣化的根管系統,傳統方法被認為無法治療。後來,在牙科手術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的幫助下,他們的牙醫成功地清除鈣化物,找到並治療所有的根管空間,最終挽救了這些牙齒。 2011年 <國際牙科雜誌> 中 Daming等人的研究發現,在傳統根管治療無法成功處理的情況下,使用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治療是處理困難根管治療的有效方法。而這些根管的病因包括鈣化根管、斷裂器械、未發現的根管和根管穿孔。 備註:此研究在數據統計上,牙醫們利用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成功處理了406個根管,成功率為74.4%;成功處理了246顆牙齒,成功率為71.3%。在各種複雜根管的情況下,成功率分別為:74.0%的鈣化根管,72.3%的被斷裂工具阻塞的根管,82.5%的漏失根管和72.7%的根管穿孔。 總結 使用顯微鏡和超音波器械改變了牙髓學領域,使牙醫能夠克服傳統根管治療所面臨的許多挑戰。這些技術不僅能改善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不適,還能提高長期預後。然而眾多優點中,缺點為使用顯微鏡和超音波的根管治療費用較為昂貴。 Reference: Wu, D. et al. (2011)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root canal therapy with the aid of a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61(5), pp. 261–266. doi:10.1111/j.1875-595x.2011.00070.x.

梅尼爾氏症(MD)? 還是顳顎關節紊亂症(TMD)?
有些人長期為梅尼爾氏症所苦,在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治療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那麼你的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顳顎關節紊亂症所造成的!你可能會想問:「醫生明明說我得的是梅尼爾氏症,怎麼又變成顳顎關節紊亂症?」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和差別。 什麼是梅尼爾氏症 Meniere’s Disease (MD)? 梅尼爾氏症 (Meniere’s Disease / MD) 又稱為特發性內淋巴積水 (Idiopathic Endolymphatic Hydrops),是一種罕見的內耳疾病,患者內耳中液體的量或成分有異常,間接影響到平衡和聽力。如果不及時治療,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並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和持續的平衡問題。 MD 最常發生在 40 至 60 歲的人群,且大約有 7% 至 10% 的人有家族病史。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學會 (AAO-HNS) 指出 MD 的患者會出現以下的症狀: 耳鳴 眩暈 聽力喪失 耳朵悶脹 而這些症狀每次的出現可能會持續 20 分鐘至 24 小時。 MD 一般是通過患者本人的口述和臨床症狀表現來做診斷,另外也可進行相關的檢測:聽力檢查、眼震電圖、耳蝸電圖和、覺腦幹反應和核磁共振。目前MD的病因尚不清楚,因此治療主要是以較保守的藥物治療(例如利尿劑、類固醇、抗生素等等)和低鈉飲食來減緩症狀,而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則會建議進行手術。 什麼是顳顎關節紊亂症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顳顎關節症候群(或紊亂症)泛指「顳顎咬合系統」(包括牙齒、顳顎關節及咀嚼肌),因疾病、變形或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功能或結構上的障礙。 有顳顎關節症候群 (TMD) 問題的人口比例其實相當高,大約有六成的人有罹患TMD卻因為沒有表面症狀而不自知。 顳顎關節紊亂症的臨床症狀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頭痛 臉頰痛 打哈欠嘴巴張不開或卡卡的 耳朵內嗡嗡作響 無法咬東西 覺得視力改變 頭頸部肌肉很僵硬 顳顎關節症候群是相當複雜的多因性疾病,相關連的因素包括: 牙齒或頜骨受損 齒列不正 夜間磨牙 (Bruxsim) 或緊咬牙關 (Clenching) 姿勢不良 壓力 原發性顳顎關節炎 大多時候顳顎關節症候群 (紊亂) 所引起的疼痛都是暫時性的而且通常會自己好。然而,如果疼痛持續超過3-6個月或者感覺張口開始出現困難,依據症狀與問題的不同,醫師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咬合治療方式包括: 咬合板治療 (Occlusal Splint) 咬合贗復重建 (Occlusal Restoration) 電腦咬合分析輔助顳顎關節治療 (Disclusion Time Reduction Therapy) 齒顎矯正 (Orthodontics) 正顎手術 (Orthognathic Surgery) 為什麼梅尼爾氏症和顳顎關節紊亂症會難分辨? 梅尼爾氏症和顳顎關節紊亂症之所以需要特別拿出來討論,是因為兩者皆有「耳朵」相關的症狀。有些醫生可能會直接將耳朵的問題和梅尼爾氏症連想在一起,然而一項涉及了 4,528 名顳顎關節紊亂症患者的研究顯示,耳鳴、頭暈和耳朵悶脹的發生率分別為 36.9%、37.1% 和 35.8%,因此常常會有誤診的情形發生。 那麼為什麼會有症狀的重疊?原因可能來自於: 後牙牙周韌帶和鼓膜張肌之間的神經解剖學關係,二者因為解剖位子相近所以神經有連結,而鼓膜張肌的作用就是維持耳朵鼓膜張力和限制鼓膜過度震動,因此當咬合有問題時,便會透過神經傳導影響到耳朵 咀嚼肌長期緊繃收縮,產生的力道造成頭骨變形,進一步影響到位在頭骨裡的耳蝸聽力系統。 鑑別診斷 在診斷梅尼爾氏症之前須先排除顳顎關節紊亂症的可能性,因為兩者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顳顎關節紊亂症常用的診斷方法是透過數位咬合技術 (T-Scan 9/BioEMG III) 來分析咬合的情形,看患者有沒有咬合干擾或咬合力不平衡的狀況。若是有,便可合理懷疑顳顎關節紊亂症的可能性。 真實案例 一名 52 歲的女性患者出現眩暈、耳鳴、對某些聲音敏感、耳內悶脹以及左側的聽力損失等症狀,並在 2014 年被家庭醫生診斷為“梅尼爾氏症”,而耳鼻喉科醫生也確認了這一診斷。從 2014 年到 2016 年,她已經接受了 8 次不同的聽力測試,都測出聽力損失。 儘管患者遵循了減少鈉攝入量、減輕體重、避免咖啡因和使用利尿劑等藥物的治療建議,都沒有改善她的症狀,此外,MRI核磁共振檢測也沒有發現耳蝸有任何異常。由於症狀不但沒有好轉,聽力損失反而越來越嚴重,患者便決定尋求牙醫師來做評估診斷。 在使用數位咬合技術(T-Scan 9/BioEMG III)進行咬合測量後,發現患者的咬合力不平衡且有干擾,導致咀嚼肌呈現高放電狀態。在調整咬合後,她的症狀大大的改善了,連原本已損傷的聽力都漸漸恢復正常。 對於這位患者的治療情況,有四種可能的解釋: 梅尼爾氏症是顳顎關節紊亂症的一種 梅尼爾氏症是誤診,患者其實患了顳顎關節紊亂症 患者同時患有梅尼爾氏症和顳顎關節紊亂症,並在治療後的同一時間復原 梅尼爾氏症其實也包括了牙齒相關的症狀 雖然目前科學上無法確定梅尼爾氏症和顳顎關節紊亂症之間的關係,但不論是上述哪一種解釋,都說明鑑別診斷的重要性。若你也有相似的問題或疑慮,應盡快尋求相關專家的協助,不要錯過黃進治療期!

解開舌繫帶:避免語言障礙與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的關鍵
大約3-16%的兒童有舌繫帶過短的現象,兒童的生長速度迅速,假如父太忙沒注意到孩子舌繫帶有這樣的情形,將容易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育與健康,並造成許多難以逆轉的後果。 什麼是舌繫帶(Tongue Tie)? 「舌繫帶」是位於舌頭下方的膜狀組織,它連繫著口腔底部和舌頭,當我們舌頭向上捲起時,就會看到白色的片狀連結組織。當舌繫帶過短時,舌頭的動作就會受到限制。舌頭是頭顱與口腔最強壯的肌肉;當舌頭動作受限,除了直接影響語言能力外、吞嚥能力、上顎暨鼻呼吸道發育、下巴發育暨上呼吸道發育通通會受到嚴重影響,當然幾乎也都會造成咬合不正與牙齒凌亂。在台灣,孩童呼吸道的問題極少被注意,研究發現有高達42%的兒童,因舌繫帶過短而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相關症狀。孩童對於氧氣的需求相當敏感,許多孩童發育的研究都顯示,呼吸中止所帶來的腦部缺氧會對孩童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包括智力的下降。 舌繫帶過短會造成什麼問題? 1. 嬰幼兒哺乳困難 若是家中小朋友有這些表現,家長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異狀。除此之外,舌繫帶過短也會影響到嬰幼兒吸吮、咀嚼、吞嚥與說話功能,在嬰兒身上最常見的即是哺乳困難,造成媽媽乳頭疼痛。 2. 臉型、齒顎與呼吸道三重畸形發育 若從小因「舌繫帶過短」影響了舌頭在嘴中的擺放位置,則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臉型、齒顎與呼吸道的正常發育。舌繫帶過短會導致舌頭被往下限制在口腔底部,發育中的上顎與鼻呼吸道因缺乏舌頭的支撐而雙雙發育不良--牙弓變得高窄而鼻呼道也變狹小,這造就了呼吸道阻力增加,並使得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罹患機率大增。由於使用鼻呼吸的阻力增加,孩子被迫張口呼吸,於是開始了「口呼吸」的一連串惡性循環,最後導致下巴也發育不良(小下巴)與彎腰駝背。有這樣呼吸道問題的孩童,通常會看起來兩眼無神、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覺會打呼,且因為臉型不理想而缺乏自信。 3. 嘴唇閉合不全、臉部肌肉與吞嚥肌肉異常 前面說過,上顎骨與鼻呼吸道發育不良的情況下,孩童便會傾向用嘴巴呼吸,這開啟了一系列嚴重的惡性循環,並導致顱顏與顎骨發育問題。口呼吸還會導致口腔顎面的肌肉在使用不正常的方式動作,如「反吞嚥(reverse swallowing)」,這又反過來惡化本來就不良成長中的齒列和呼吸道的問題。並開始變成「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常見症狀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發生在成人或肥胖的人。事實上,許多成年人的呼吸中止症是兒童時代的延伸。通常在孩童時呼吸中止症愈嚴重,成年後也就愈嚴重(由於老化與不良生活習慣的累積)。因此,能在孩童時代就及早預防是關鍵。睡眠呼吸中止對發育中孩童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因為發育中的孩童對於氧氣的需求非常敏感。即使是最輕微的呼吸中止,也會對孩童產生深遠的影響。數據顯示兩歲到八歲之間的孩童就大約有3-10%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當年紀愈長後,比例與嚴重程度就愈高。 你的孩子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嗎?你可以快速地做個檢視: ☑️ 打呼 ☑️ 夜間盜汗 ☑️ 睡覺時呼吸停止 ☑️ 常做惡夢 ☑️ 容易嗆到、咳嗽或噎到 ☑️ 白天過動 ☑️ 口呼吸(孩子打電動時嘴巴開開) ☑️ 脾氣暴躁 ☑️ 尿床 ☑️ 學習成績不佳 怎樣判斷孩子的呼吸有沒有問題呢? 正常呼吸應該經由鼻子,而且是沒有聲音的。因此,只要兒童在睡覺呼吸時有發出聲音,或是爸媽發現小孩睡覺時會打呼或嘴巴開開的,例如打電動時,這都是極需要注意之警訊。若從小睡眠品質不佳,大腦沒有獲得適當的休息復原,之後可能會有影響神經發育的可能表現,例如:過動、注意力不足和學習障礙等。所以,當發現家中孩子在睡覺時有以上現象,可以先觀察舌頭,看看舌繫帶是否有過短或是鼻子過敏導致鼻塞的情形。 如何判斷有舌繫帶過短(Ankyloglossia)? 如果您懷疑孩子有舌繫帶過短的問題,您可以叫孩子做以下的小測驗來判斷: 1. 舌頭左右側方向的移動受阻 < 左:受限影片 / 右:無受限影片 > 2. 舌尖無法碰到上顎或上牙齦 < 左:無法碰到的影片 / 右:可輕易碰到的影片 > 3. 舌頭向前伸長時,舌尖因受舌繫帶的拉扯而呈現心型或W型 如果孩子仍為嬰幼兒,您也可以從對以下的觀察來檢查: 嬰兒哺乳時困難或無法哺乳 嬰兒吞嚥困難或出現吐奶現象 嬰兒發音不清或無法發出某些聲音 舌頭運動不靈活或受限制 口腔清潔困難,易出現口臭或牙齦疾病 舌繫帶功能檢查 除了上面提到的簡單檢查步驟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以下的舌繫帶功能性檢查做更進一步的評估。首先,可以請孩子把嘴張到最開,測量上下門牙之間的張口距離;再來,請孩子把舌尖頂著上顎門牙內側後,再請孩子把嘴巴張到最大,舌頭不能離開接觸門牙內側,這時測量再量測一次上下門牙之間的張口距離。若後者的距離小於前者的一半,就可以確認孩子應該真的有舌繫帶過短問題。 < 左圖:張口最大:範例5cm / 右圖:舌吸上顎後的張口度:範例2cm > 因此可以懷疑舌繫帶功能有受到限制。 兒童的舌繫帶過短該怎麼辦? 1. 舌繫帶切除手術 家長可以請教牙醫師或兒童耳鼻喉科做進一步評估,若確定影響到生活,則需交由小兒外科或耳鼻喉科進行舌繫帶手術。舌繫帶手術沒有年齡限制,復原速度快,通常傷口癒合僅需要一至兩周。醫師會避開舌頭肌肉,仔細剪除過肥厚的於纖維,適情況而定施予麻醉或者縫合,最重要的是術後讓舌頭能恢復正常功能。 2. 術後口腔肌功能訓練不可少 舌繫帶切完就好了嗎?研究顯示手術的長期成功率僅有3成,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舌繫帶手術後沒有配套的復健措施。舌繫帶手術後的「口腔肌功能訓練」做為復健,已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一項涵括呼吸、舌頭、吞嚥和唇頰的訓練,一方面建立正確的鼻呼吸習慣,另一方面,也讓舌頭以及嘴唇適應應該擺放的位置,才能建立健康的吞嚥運動。不僅能訓練兒童良好的習慣,有研究顯示,當口腔周圍的肌肉受過訓練後變得相對彈性有力,也能大大地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 舌繫帶過短可能只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其中一個因素,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很重要。 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慮,儘早找專業醫師檢查及評估,才能儘早從根本原因來改善睡覺時呼吸的問題,讓家中的寶貝獲得安穩又健康的睡眠,好好長大。

漱口水怎麼選?哪種成分對牙周病最有效?
今天去看牙齒時牙醫告訴我說有牙周病,叫我使用漱口水。於是我去藥妝店逛了一圈,架上琳瑯滿目好多選擇,而且每個廠牌的成分好像都不一樣,到底漱口水哪個比較好呢? 牙周病菌從發炎牙齦進入到全身循環與心臟 牙周病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其影響牙齒的症狀包括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牙縫變明顯、牙齦萎縮,甚至掉牙。由於牙周病是由細菌感染牙齦和其周圍的齒槽骨引起的,也會進而引發身體輕度的發炎反應,促使系統性疾病的發生。若沒有提早治療,可能透過平時吃東西或刷牙的行為,讓細菌毒素進入到血管,引發暫時性菌血症,刺激血管內壁製造血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動脈硬化。 圖片來源:iStock 哪個漱口水好? 許多病患在療程結束後,會問我怎麼讓牙齒保持乾淨,除了提供衛教,教導他們正確刷牙和使用牙線的方法之外,我也會向他們推薦適當的漱口水來增強口腔保護力!市面上漱口水百百種,有的主打防止蛀牙、牙周清潔,有的強調口味清新,還有針對兒童與孕婦的款式。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分類,臺灣常見的漱口水分兩種:「成藥型漱口水」和「一般型漱口水」: 分類 成分 主要功能 成藥型漱口水 Chlorohexidine Gluconate 氯己定葡糖酸鹽(濃度介於 0.1%-0.2%)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濃度介於 0.045%-0.1%) 殺菌消毒 一般型漱口水 Chlorohexidine Gluconate 氯己定葡糖酸鹽(濃度<0.1%)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濃度<0.045%) Sodium Fluoride 氟化納 植物精油 酒精 抑菌消毒 預防蛀牙 口腔清新 相較於一般漱口水,成藥型漱口水含較高濃度的殺菌成分,長期使用可以會導致一些副作用,如牙齒染色等,建議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漱口水潄過後不需再用清水漱口,且建議等待 30 分鐘後再進食或喝水,這樣才能確保漱口水的效果。另外,如果口腔有傷口或者容易口乾的人,建議選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酒精成分可能刺激口腔黏膜、舌頭,對傷口癒合不利。 針對牙周病,臨床上我會推薦含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的漱口水,每天使用兩次,漱口時間大約 30 秒到一分鐘,能抑制牙菌斑形成,有效對抗牙周病。 Chlorhexidine 是什麼? 氯己定葡糖酸鹽(Chlorhexidine Gluconate,以下簡稱CHX)是牙科領域中廣泛使用的消毒劑和抗菌劑。它於1940 年代首次開發,當時主要用於一般消毒目的。然而,到了 1970 年代,人們發現它對牙菌斑具有抗菌作用,因此開始將其引入作為漱口水的成分使用。現今,CHX 漱口水被廣泛應用於口腔衛生,以預防口腔問題和維護口腔健康。 CHX 是一種強效的抗菌劑,能有效對抗口腔中的細菌,特別是導致牙周病的相關細菌。它的作用機轉包括干擾細菌的細胞膜結構、破壞細菌的代謝途徑,並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漱完口後,不建議再用清水沖洗,因為要讓該濃度的漱口水在口內停留才有能發揮最佳的抗菌效果。它的吸收程度相對較低,大部分作用在口腔表面。使用後,CHX 與口腔組織和唾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層保護性的膜,使其持續釋放抗菌成分。這種持久的抗菌效果使 CHX 成為一種可靠的口腔健康保鏢。 使用 CHX 需注意的副作用 儘管CHX漱口水一般被認為是安全且有效的,但在高濃度或長時間使用時,仍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外源性牙齒染色(Extrinsic tooth staining):長期使用CHX漱口水可能導致牙齒變色,這也是患者停用漱口水的最常見原因。 味覺異常:使用氯己定漱口水後,一些使用者可能會感受到味覺變化或口腔和舌頭麻木的感覺。 口腔刺激和口乾燥:一些人在使用漱口水後可能會出現口腔刺激、灼熱感或口乾燥的情況。 過敏反應:雖然不常見,但有些人可能對 CHX 過敏,如腮腺腫脹、口腔感覺異常或舌頭疼痛。 可以使用 CHX 漱口水的情況 CHX 在牙科領域中有多種臨床應用,包括: 預防牙齦發炎(Gingivitis)和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濃度介於 0.1% 到 0.2% 的 CHX 漱口水,可以有效的抗發炎,以及抗牙菌斑生成在牙齦和牙齒上。 口腔手術前後的預防性使用:手術前會先給病患口內殺菌,且在牙周和植牙手術後使用 CHX 做沖洗處理,由於剛手術完可能張口度或物理清潔不是那麼方便,這樣的沖刷可以有效的防止細菌堆積,避免後續發炎反應。建議使用 0.2% 的 CHX 漱口水,使用三到七天。 根管治療沖洗劑:濃度介於 2% 到 5% 的 CHX,可以針對牙隨細菌有效殺菌。 ▲ 牙周病的階段變化 漱口可以取代刷牙嗎? 不行! 雖然 CHX 漱口水可以有效抵擋牙菌斑,但它只是輔助手段,不能取代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線。正確的利用物理性的方式清潔牙齒,如刷牙和使用牙線,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CHX 漱口水雖然可以幫助減少細菌量和發炎,但沒有辦法只透過漱口,就把黏在牙齒上的牙菌斑和食物殘渣漱掉。且建議在刷牙後再漱口,抗菌效果更佳。 之後挑選漱口水時,可以翻翻閱讀背後的成分來做選擇,搭配正確的清潔牙齒習慣,更能保衛自己的牙周!因此,別因為牙周病看似沒有症狀而不以為意,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並聽從牙醫的指示建立健康的潔牙習慣和選擇適當的漱口水。 參考文獻: Chlorhexidine mouthrinse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gingival health Chlorhexidine in Dentistry: Pharmacology, Uses, and Adverse Effects

膝關節感染一直好不了,竟然是植牙惹的禍!
一台名貴的跑車,總還是會有需要更換零件的時候,那麼人體的關節在經過多年的使用後,當然也可能陸續出現問題。隨著手術技巧日益純熟,人工關節的材質也日新月異,現在有更多人都願意嘗試更換人工膝關節或是髖關節。術後患者積極的休息和復健都是為了讓這次的手術可以真正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但是人工關節的感染卻是讓許多患者憂心的問題。感染的來源有許多,但是其中之一竟然和口腔裡種的植牙有關?今天帶大家來看一則真實案例,讓您瞭解究竟一顆低品質的植牙如何造成人工關節的感染。 陳媽媽的警覺,救了自己的人工膝關節 陳媽媽是一位裝了人工膝關節的患者;有一天陳媽媽來到牙醫門診求助,說自己的人工膝關節很痛也很不舒服。一般人聽到這裡可能會認為:「陳媽媽,妳跑錯門診了吧?」但是陳媽媽繼續訴說她的委屈。她回去給醫生看了她的關節,雖然檢查出有感染的跡象,但是遲遲找不到原因,最後吃抗生素吃了好幾個月也絲毫沒有改善人工關節感染的現象。 陳媽媽說,她有一顆植牙,雖然她不確定背後的關聯性,但是她深信這顆植牙和她的人工關節感染八成脫不了關係,希望能夠幫她做檢查讓她可以不再為這件事情憂心。在引導下,陳媽媽做了細菌培養,發現膝關節的感染確實是由口腔內的細菌造成。進一步拆掉了裝在植體上的牙冠後更發現,品質拙劣的牙冠竟然已經造成了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在種種證據之下,這個看似只會對局部造成影響的植體周圍炎,其實已經悄悄的引發了全身性的菌血症(Bacteremia),也正是導致人工膝關節感染的元凶! 在釐清感染的原因之後,我們馬上為陳媽媽進行治療。為了斬草除根,我們為她在植體周圍做了深度的清潔以清除這些細菌,並且換上新的高品質牙冠。在口腔的根本原因經過治療後,陳媽媽的人工膝蓋就再也沒有感染的跡象了,當然疼痛感也隨之煙消雲散,就連陳媽媽也開心地說「膝蓋的問題竟然能在牙科診所解決,真是太神奇了!」 劣質植牙、菌血症,為什麼會造成人工膝關節術後感染疼痛? 首先來說明一下兩個剛剛提到醫學名稱: 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是指植牙的植體周圍因細菌累積所造成的發炎現象。 菌血症(Bacteremia),顧名思義是當血液裡面出現細菌時,即稱之為菌血症。 植體周圍炎雖然聽起來是口腔內有細菌造成感染發炎而已,但是血液是會帶著口腔內的細菌流通到全身的,也正是這個原因,當全身的血液都被細菌所攻佔,那麼不只會造成身體各處的感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敗血性休克且會有生命危險。 人工膝關節、髖關節等皆屬於身體的外來物,自然不像身體其他部位一樣具有對抗細菌的免疫能力;另外,需要更換人工關節的患者年齡族群,同時也常伴有糖尿病或是造成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疾病。人工關節本身不具免疫能力,而當患者全身免疫力又很差的狀況下,當血液帶著細菌經過金屬人工關節,這些細菌就很容易附著在人工關節上,引發感染。口腔是個充滿細菌的地方,尤其是劣質植牙旁產生的空隙更是細菌最適合棲息的角落,無疑是牙刷、牙線抵達不了的死角。這也是為什麼陳媽媽雖然有著資優生般的口腔衛生,植體周圍炎依然找上門。 人工關節患者需要更注意的口腔危險因子! 看完陳媽媽的案例,相信許多裝有人工關節的患者都開始有些擔憂,但其實是有方法可以避免口腔細菌造成人工關節感染的。首先口腔衛生的維護絕對是第一道防線,因為口腔環境越乾淨,這些細菌就越難以存活,自然感染的機率就大幅下降。其次,若是口腔內已經裝有植牙或是假牙,尤其是已經裝了多年的植牙,一定要定期請專業的牙醫師檢查看看有沒有任何可能的潛藏危機。而已經裝有人工關節的患者若是考慮進行植牙,也一定要謹慎選擇執刀的牙醫師,如此才能在手術過程中全程把關進行感染控制,並裝上完全吻合的假牙以確實降低感染口腔、人工關節,甚至是全身等風險。 任何裝有人工關節的患者,只要在身體各處有出現細菌感染的症狀一 定要儘速就醫。您若在就醫後,仍苦苦找不到原因時,可能就要懷疑是不是口腔的細菌所引起的。陳媽媽選了對的牙醫診所,幫助她找到並解決問題,不只讓差點保不住的植牙得到治療,更免除了二次更換人工膝關節之苦。及早治療不只可以省下大筆的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讓身體不被可怕的菌血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鼓勵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若是因為裝有人工關節並對自己的老舊植牙、假牙有任何疑慮,都應該趁還來得及的時候儘快找專業的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 傳統植牙太辛苦?台大第一名醫推薦「一日完成舒眠All-on-4」

前牙開咬矯正:愈早矯治愈能避免琺瑯質與顳顎關節的損耗
前牙開,漏財?不只...還有消化問題、打鼾、胃食道逆流、退化性顳顎關節炎! 開咬 (Open Bite) 是什麼? 前牙開開咬得斷麵條嗎?😅 有一群過得很辛苦的人叫做「前牙開咬 (Anterior Open Bite) 」。開咬不只笑起來有種呆萌的感覺,真正的問題是很難用牙齒嚼碎食物。長期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腸胃開始出問題、後牙牙齒琺瑯質也會嚴重磨損、引發痛起來要命的顳顎關節問題,到最後變成退化性的顳顎關節炎才真正是問題大條了。 前牙開咬原因? 造成前牙開咬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後天的壞習慣或是先天基因的因素。美國咬合學大師 Peter Dawson 博士將開咬的原因概括於下面幾項: 1. 壞習慣:吸奶嘴、吸拇指 (Sucker) 每位小朋友都有經歷過吸奶嘴或是拇指的過程。6 歲以下的小朋友,牙齒還在發育,很容易因為手指或吸奶嘴使得前面的牙齒位移變得開開的。6-12 歲的小朋友有些會因先前的習慣持續讓開咬持續或更加嚴重;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先天骨骼發育異常而漸漸有前牙開咬的症狀。 2. 口呼吸 (Mouth Breather) 長期鼻子過敏的孩童,因為鼻塞只能張嘴呼吸,舌頭長期無法維持在理想位置(理想位置是頂著上顎),導致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包括口腔肌肉功能弱化與運動異常,如反吞嚥 (Reverse Swallowing) 及吐舌 (Tongue Thrusting),進而造成顱顏和齒顎發育不良。(見下方) 3.鼻子過敏 長期的鼻子過敏或是扁桃腺發炎會造成腺樣體肥大使得臉部拉長,嘴唇厚而上翹,形成特有的 「阿呆臉(Adenoid face)」。而這類的患者常常也伴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 4.基因 基因遺傳造成顏面骨生長異常屬於先天的因素,這類患者若是情況較為嚴重,在治療上可能就需要合併正顎手術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前牙開咬種類 前牙開咬分為兩類:骨性開咬與齒性開咬。 開咬的後果:開咬舌頭與口腔肌肉、琺瑯質、顳顎關節都會出問題 口腔肌肉功能弱化與運動障礙:反向吞嚥 ( Reverse Swallowing ) 及吐舌 ( Tongue Thrusting ) 口呼吸的第一個惡性循環是造成口腔肌肉功能弱化與運動障礙,這包括了「反向吞嚥」和不自主「吐舌」兩個不正常的肌肉代動作。「吐舌」不是做鬼臉的那種吐舌頭,這邊是指在吞嚥時舌頭一反常態往前動作,這是由於口呼吸導致舌頭的位置長期位於口腔底部所致。舌頭位置不正常導致吞嚥時出現這樣奇特的動作,由於我們一天吞嚥次數約有 1200-2000 次,因此每次這一點一點的力量會慢慢地將前牙朝口外推出,這也是造成前牙開咬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會出現這樣口腔肌肉運動障礙的患者都是因為很晚才戒掉使用奶嘴、吸吮拇指等習慣,或是因為鼻塞、過敏等關係而習慣用嘴巴呼吸。久而久之口呼吸的習慣會讓牙弓越來越狹窄,牙齒也會變得很亂,進而出現開咬的問題。如果長期都是使用錯誤的肌肉在做吞嚥,慢慢也會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 琺瑯質磨損 牙齒在口腔內分布的理想狀況應該是要能夠讓所有的牙齒都可以分工合作,平均受力來分擔每天咀嚼的工作,但是前牙開咬患者的前牙都是咬不到,不受力的。換句話說它們本來該做的工作全部都丟給後牙去承受,久而久之後面的牙齒自然會磨損得特別厲害,而它們也會像是每天都超時工作的員工一樣,很快就倒下了。 顳顎關節症候群 除了後牙壞光光以外,這種咬合不平均的現象更會造成咬合肌肉和關節的疼痛,最後連張口吃飯都有困難,也就是所謂的「顳顎關節症候群」。 開咬該怎麼處治療呢? 我們來聊聊大家最關心的治療方式吧!所幸這個棘手的問題並非無解,根據不同程度的前牙開咬當然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戒掉壞習慣: 若是發現小朋友已經有明顯開咬的狀況,可以透過與小朋友溝通、或是給予正向的獎勵來改變小朋友吸手指的習慣。早期改善這個習慣對於孩童未來的健康及外觀都是有極大幫助的。(我的兒子就是在他兩歲生日那天,我跟他說:「Ethan 以後不要吃奶奶了好嗎?」他就跟我點點頭,然後我們家的寶貝就這樣神奇地戒掉了奶嘴。) 口腔肌肉功能訓練:透過特別的口腔肌肉訓練課程及訓練器,可以重新訓練了臉部及口腔的肌肉,舌頭就可以很自然的擺放到正確的位置。 功能型矯正裝置: 如果是成長中的孩童,常會使用上顎擴張裝置(有效年齡 6-10 歲)--對於下臉屬正常高度,但前牙開咬且上顎牙弓狹窄的狀況,這類裝置有很好的成功率。 開咬矯正: 小至 6 歲,年長至中老年其實都是可以做牙齒矯正,特別是像是「隱適美」這類的隱形矯正對於齒性或骨性前牙開咬有很好的效果。 正顎手術: 嚴重骨性開咬患者,需要藉正顎手術來輔助牙齒矯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錯過黃金治療期,前齒開咬有救嗎? 成長中的孩童若能儘早發現前牙開咬的問題並及時治療,可以在骨頭仍有生長潛能的同時調控齒顎和牙齒生長,就能夠讓孩子長大後免於正顎手術之苦,將來也能省下一大筆手術費用。但若已經成年,錯失能夠在黃金生長期改正的機會,這時就有可能會需要做正顎手術。請千萬別灰心!開咬的問題愈早解決愈能對你的身體結構的損耗,請儘快找到對的醫師來解決這個問題喔!

隱適美透明牙套真能刺激小下巴生長嗎?最新醫學證據怎麼說?隱形牙套PK功能性矯正裝置!
你的孩子睡覺會打呼? 起床常覺得口乾舌燥?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但下巴卻感覺越來越短、越來越後縮? 如果家裡的寶貝有這些問題,那很有可能是「小下巴」。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有近45%的成年人從小就不滿意自己的外貌及笑容,也有孩子因為外貌問題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矯正治療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程度的進步。以往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小下巴是遺傳,只能成年後透過『正顎手術』的方式改善;但近幾年來有更多的研究指出,透過早期的介入性治療搭配功能性矯正,能夠促進下巴的發育,降低日後手術的可能性。 隨著隱適美透明牙套技術的出現,小下巴及Class II 骨骼發展的患者除了傳統矯正器或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的治療方式外也多了另外一種選擇。隱適美透明牙套相比傳統矯正器或功能性矯正裝置提供了更美觀、舒適和方便的替代方案,也因此隱適美透明牙套逐漸成為患者矯正牙齒的選擇。 到底是小下巴?還是暴牙? 小下巴也可以稱為下巴後縮(Retruded jaw),也可以被歸類在 Class II骨骼發育中。在正常的生長發育中,上顎和下顎的生長速度大致相同,臉部和下巴的發育會達到一個平衡。但在下巴後縮的患者中,上顎的生長速度會比下顎快,會比下顎旺盛,是一種下顎發育不足、上顎過度生長或是兩者結合的生長狀態,除了影響臉部外觀,也可能會導致許多牙齒問題,包括咀嚼和說話困難、顳顎關節疼痛以及磨牙等等。 但我們可能會因為某種特徵比較突出而不小心忽略了另外一種問題的存在。或許因為上排前牙看起來比較突出,所以只觀察到暴牙的問題,卻忽略也有可能是因為下巴比較後縮導致上排前牙突出更加明顯;亦或是,因為下巴後縮太嚴重卻忽略上排前牙是否太過突出的可能性。 矯正治療是多元且複雜的,如果只治療其中一部分,那治療結束後,另外一個問題還存在,也可能會有「其中一個問題改善了,另外一個問題卻更明顯」的感覺。因此,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是必然的。 那您知道您的孩子是因為「暴牙」所導致的下巴不明顯,還是是因為下巴發育不完全所導致的「下巴後縮」嗎? 透過『E-line 美觀線 (Esthetic line)』,我們可以簡單的判斷自己的側面臉線條是否理想。E-line指的是「側面鼻尖到下巴最凸點的連線」,常被用來作為決定臉型的參考基準點。一般來說,上下唇會剛好在E-line的線上或向內縮一點點,而根據研究顯示,亞洲地區(以日本為例),喜好的E-line範圍是上下唇在E-line向內縮 1.53mm-5.37mm。 基本上,如果上唇超過E-line太多,可能就是因為上排暴牙的關係。臨床上有一個方式也可以來稍微辨別,我們可以先將下唇以下遮起來,如果單看上半部的側臉就會覺得嘴唇很突,也可能上排較為突出造成。 然而,「鼻子的挺度」與「下巴的突出程度」皆會影響E-line的傾斜程度。如果是下巴後縮的患者,E-line會看起來後縮很多,因此即使透過矯正把牙齒的角度改善到正確的位置,嘴唇可能還是會超出E line一點。每個人的牙齒及外觀條件都不一樣,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矯正醫師的協助進行判斷! 什麼是功能性矯正裝置? 功能性矯正裝置主要是矯正不良的習慣(包括口呼吸、吸手指或是不正確的舌頭擺放位置等),通過改變上下顎的生長搭配呼吸訓練及舌頭的運動來改善顎骨之間的平衡及提高咬合的穩定度。透過對牙齒和顎骨施加輕微的壓力,將上下顎移動到一個更有利的位置。根據研究顯示,在生長高峰期前及生長高峰期時的兒童或青少年配戴功能性矯正裝置可達到較佳的效果,並降低日後手術的可能性。 傳統的功能性矯正裝置,可分為固定式和可拆卸式。由於固定式的功能性矯正裝置是直接安裝在患者口內,需等治療到一個段落才會經由專業牙醫師拆除,雖然可以減緩患者拿上拿下或忘記配戴的問題,但也因為不可隨意拆卸,所以在清潔上較為困難且需要佩戴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而可拆卸式的功能性矯正裝置需每天配戴超過17小時才能發揮效果,但往往需要患者自主的高度配合。 而隱適美透明牙套(Aligners)是傳統牙套和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的改良,除了可拿上拿下,較易清潔,配戴舒適度也大大提升,且因材質透明,幾乎看不見,美觀性大幅提升,因此逐漸成為青少年和成人的熱門選擇。 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 Twin block Twin block是一種傳統的功能性矯正裝置,多年來一直被用在治療「小下巴」的患者。是由兩塊可拆卸的板塊所組成,一個用於上頜,一個用於下頜,通過將下巴向前移動來促進下巴生長。通常一天需配戴超過17小時才有效,但在佩戴時較為不舒適,也可能影響說話,尤其青少年孩童和成年人可能會因此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負面影響。 改良式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 隱適美透明牙套 Aligners 通過對牙齒和下巴施加輕微的力,逐漸將下巴向前移動到期望的位置,從而獲得更好的咬合和更平衡的臉部輪廓。 醫師們也可以根據希望達到的效果,設計出幾組隱適美透明牙套,而每一組透明牙套的位置都略微不同,透過漸進式的移動將下顎引導到較適當的位置,也可以改善牙齒擁擠、有空隙和咬合不正等問題。也因為配戴舒適度較高、較容易清潔且美觀性更高,逐漸成為青少年和成人的熱門選擇。 隱適美透明牙套如何治療小下巴? 上顎擴張 Arch Expansion 在Class II 骨骼發育中,常常因為骨骼發育異常或是一些不良習慣(包括口呼吸、吸手指或是不正確的舌頭擺放位置等)導致上顎牙弓發育狹窄。因此,在矯正治療中,我們需要透過『上顎擴張』來建立一個穩定的咬合。 在傳統矯正中,會使用『固定式快速上腭擴大裝置 Rapid palatal expansion』來擴大牙弓,但在佩戴時較不舒適,說話也容易口齒不清,在清潔上也較為不易。 而隱適美透明牙套在牙齒排整齊的同時,也可以達到擴弓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配戴隱適美透明牙套不管是在牙弓寬度或是牙弓周長都有明顯地增加。 Mandibular Advancement (MA) 隱適美透明牙套用於治療小下巴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下顎前移」(Mandibular Advancement, MA)。而下顎前移的設計理念是來自於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 Twin block,通過隱適美透明牙套左右兩邊的小翅膀當下顎前導,讓牙套在咬合時互相卡住來引導上下顎咬在正確的位置。許多研究案例表示,下顎前移在治療小下巴的效果十分顯著,在引導下巴的同時,同時可以擴大牙弓,將牙齒排列整齊並重建正確的咬合功能。 橡皮筋 Intermaxillary elastics 除了上述提到的下顎前移(MA),也可以透過隱適美透明牙套搭配「拉橡皮筋」來改善Class II骨骼發展。根據研究顯示,使用橡皮筋不僅可以改善牙齒中線,也可以使上排前牙向後移動並控制下門牙的傾斜,改善上下顎的關係。 上顎大臼齒遠心移動 Maxillary molar distalization 在上下顎差距小於4釐米的患者中,我們可以透過不拔牙,將上顎大臼齒向遠心移動來獲得空間,並透過拉橡皮筋的方式使上排前牙向後移動來達到健康的上下顎咬合關係。 但如果是上下顎差距大於4釐米的患者,則會建議先拔牙再用透明牙套將空間關起來並搭配橡皮筋改善上下顎關係,必要時仍需配合正顎手術。 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 V.S. 隱適美透明牙套 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在配戴上較為不舒適,且須患者的高度配合才疼達到治療效果,常常因為不舒適和不美觀降低孩子配戴的意願。 比起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隱適美透明牙套的美觀大幅度的提升,也因為可拆卸的特性,在進食、刷牙和使用牙線的清潔方面都比起傳統牙套或是傳統功能性矯正裝置更加方便。也因為隱適美透明牙套是由光滑的塑膠所製成,佩戴起來更舒適,較不會刺激牙齦或口腔黏膜。 隱適美透明牙套為下巴後縮和Class II骨骼發展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透過MA下顎前移的方式搭配橡皮筋,透明牙套可以改善Class II骨骼發展。此外,不只提高了舒適度和美觀,也更容易清潔,因此隱適美透明牙套在矯正治療中逐漸成為青少年和成人的熱門選擇。 我覺得我的小孩有小下巴怎麼辦? 如果您覺得家裡的寶貝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臉型越來越長但下巴卻感覺越來越短,懷疑是小下巴族群,可以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隱適美透明牙套」搭配生長發育進行早期的介入性治療,將下巴引導到正確的位置,降低日後手術的可能性,也能避免日後因為小下巴所引起的牙齒排列不整、顳顎關節疼痛以及無法正常咀嚼食物等問題。 參考文獻: Lombardo L, Colonna A, Carlucci A, Oliverio T, Siciliani G. Class II subdivision correction with clear aligners using intermaxilary elastics. Progress in Orthodontics. 2018;19(1). doi:10.1186/s40510-018-0221-5 Nomura M;Motegi E;Hatch JP;Gakunga PT;Ng’ang’a PM;Rugh JD;Yamaguchi H; Esthetic preferences of European American, Hispanic American, Japanese, and African judges for soft-tissue profiles [Internet].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ited 2023 May 22]. Baheti, N.R., Bhad, W.A. and Chavan, S.J. (2022) ‘Correlation of twin-block appliance efficacy and wear duration as assessed with a compliance indicator’, Journal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Orthodontists, 11(2), pp. 53–59. doi:10.1016/j.ejwf.2021.11.003. Rongo R, Dianišková S, Spiezia A, Bucci R, Michelotti A, D’Antò V. Class II malocclusion in adult patients: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maxillary elastics with clear aligners? A retrospective single center one-Group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2;11(24):7333. doi:10.3390/jcm11247333 L; LLA. Maxillary expansion with clear aligners in the mixed denti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with INVISALIGN® First System [Internet].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ited 2023 May 23]. S. Ravera, T. Castroflorio, F. Galati, G. Cugliari , F. Garino , A. Deregibus, V. Quinzi.(2021). Short term dentoskeletal effects of mandibular advancement clear aligners in Class II growing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according to STROBE Guidelines.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vol. 22/2-2021. Daher, S. (no date) Dr. Sam Daher’s techniques for class II correction with invisalign and ... Available at: (Accessed: 18 May 2023)

9大徵兆『咬合不正』已造成後果,你有幾個?顳顎關節、睡眠呼吸中止症、姿勢不良與脊椎側彎通通有關!
大家好,我是Dr. Emma!牙齒亂只是不好看嗎?最新的研究顯示,牙齒咬合不整可能與顳顎關節紊亂症、呼吸道狹窄、姿勢不良甚至脊椎側彎都有關聯。臨床上我遇過許多需要重新再做矯正的患者,令驚訝的是,這些患者們幾乎都有著同樣的故事、同樣的症狀與同樣的問題。我常在想,如果這些問題不是令她們很痛苦,誰會想要再做一次矯正呢?如果在做第一次矯正時能夠理解到以下的資訊,就能避免掉將來「二次矯正」的辛苦與高昂的費用。特別是許多本來第一次矯正時並不需要正顎手術的案例,等到二次矯正時往往必須要同時合併正顎手術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家家的故事 家家個子纖細嬌小,看起來楚楚可憐,她大學時曾做過牙齒矯正,當時她做的是傳統矯正。矯正醫師評估後說她牙齒很亂,需要拔了四顆小臼齒才能矯正。家家並沒有想太多,她接受了矯正醫師的治療計畫,拔了四顆小臼齒與四顆智齒,很認真地戴了三年的矯正器將牙縫關閉,最後裝上了舌側固定式維持器。然而,家家自從從矯正完成後,她開始覺得事情都不太對勁了。首先,她開始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晚上會磨牙、打呼。到後來,她開始常常覺得臉頰痛、肩頸痠痛、顳顎關節會喀喀響、嘴巴打不太開、無法咬很硬的東西,有時候覺得耳朵裡面有異物感。到後來她幾乎沒有辦法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工作,還開始有胃食道逆流、偏頭痛等。最誇張的是,她常常需要歪著頭才會覺得頸椎比較舒服,而且有時覺得手指的小指末梢神經會麻麻的。 家家多年來跑遍了各大醫療院所,看過了各種醫生:牙科、齒顎矯正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腸胃科、顳顎關節科、復健科、中醫等,也試過了各種治療,包括針灸和運動復健等。醫師們都檢查不出她有什麼問題,然而她的問題似乎只有愈來愈嚴重。 9大徵兆『咬合不正』已造成健康問題,你有幾個? 頭痛或臉頰痛 耳鳴或耳內有異物感 顳顎關節喀喀響 睡眠障礙 脊椎姿勢不良 嘴巴打不開 胃食道逆流(喉嚨常有異物感) 夜間磨牙 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 身體姿勢是由牙齒咬合所決定! 良好的姿勢意思是指脊柱是處於中立的狀態。姿勢是由既有的咬合關係決定的,特別是取決於上頜與下頜及第一臼齒之間的相對應關係而定。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脊柱超過負荷,這是許多疾病的先兆,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其中之一。呼吸道受阻已證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成因,將牙齒解剖結構恢復到正常狀態已證實可以減少脊柱的負擔,從而矯正身體的姿勢,也有利於使受阻塞的呼吸道恢復到通暢的狀態。 姿勢不良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嗎? 身體的最佳姿勢,其定義為一個人在站立、坐著、躺著或特定的運作時,脊柱保持在中立的狀態,頭顱的重心與脊椎ㄧ致。嬰兒的脊柱在子宮內是「C」的形狀,稱之為原發性曲線。出生後脊椎便一直生長形成為「S」型的繼發性曲線。成人的頭顱很重,約有5-6公斤,但頸椎很小,只能承受不到5公斤的負荷,如果脊柱沒有處於中立狀態,例如低頭滑手機時頭顱重心會移到前方,這時脊椎就會承擔超過它所能負荷的限度導致脊椎疾病。因此這時穩定的力量主要靠的是頭頸部許許多多的肌肉與頸椎的小核心肌群在支撐著重重的頭顱。 牙齒的咬合對頭顱及頸椎的穩定發揮著相當的作用 頭顱、下顎骨與脊椎是三塊分開的骨頭組成,靠的是肌肉把他們連結在一起。大部分時候下顎骨是處於放鬆休息位置,上下牙齒不會接觸。一天之中大約只有6%的時間,下顎骨才會透過上下牙齒咬合與頭顱(上顎骨與上顎牙齒都是頭顱的一體)出現接觸。在這關鍵的6%的咬合接觸時間內,頭顱、下顎骨與脊椎透過「牙齒咬合」變成一個『剛體』結構,將超過100-200磅以上的巨大咬合力量分散至整個剛體連結中。 因此,頸椎的核心肌群、上下頜骨的關節(也就是顳顎關節)以及上下頜牙的咬合所形成的三維空間決定了脊椎與身體的姿勢。如果這種關係是正常的,脊柱就會保持中立而不會出現姿勢不良或脊椎側彎的問題。反之,如果咬合不正,頸椎肌群就被迫在不正的牙齒咬合接觸時做出代償運動,導致頸椎姿勢不良。 最重要也是第一顆的成人齒:第一大臼齒 兒童的脊柱在5-6歲時成形,這時候生長中脊柱的穩定性取決於核心肌群和上下頜骨的關係,特別是第一臼齒的大小、角度和高度。在6-7歲的時候,第一顆臼齒長出,給頸椎帶來了穩定性。第一臼齒是具有最大表面積的牙齒,它們可以承受最大的咬合力; 同時它們也具有最佳的高度與相對位置,可以確保頸椎保持在最中立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頭部會在脊柱上產生大約5公斤的受力,而脊柱可以輕鬆地承受頭部的重量,並且能量消耗也最少。 西元1899年,Edward H. Angle首次發表根據第一永久臼齒位置咬合不正的分類。 Rocabado等人指出,ll級和III級咬合與頭部前傾姿勢之間存在關聯[2],而且已有證據顯示,ll級臼齒咬合的受試者有頭部前置的錯位姿勢,III級臼齒咬合的受試者有頭部後置的錯位姿勢[1,3]。同樣地,頭部的姿勢也會影響咬合[4]。早在西元1926年,Schwartz就提出了頭部姿勢與咬合不正發展之間的關聯[5]。如果下頜臼齒與上頜臼齒咬合時,有一側比另一側高,那麼頭部就可能向一邊傾斜,這會導致上頜骨的傾斜,從而造成所謂的脊椎側彎的身體姿勢(圖6,7,8)[6]。 頭部前傾姿勢(FHP)是指頭骨向前突出超過頸椎(寰椎)一英寸以上的情況, FHP與頸椎前傾有關。頭部在肩膀上每向前移一英寸,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4-5公斤,如此一來會導致某些肌肉的過度使用以及另一些肌肉的減弱。隨著肌肉動作的改變,所有經由脊柱展開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因脊柱超承載以及不良姿勢引起的相關的疾病,包含:頭痛、下巴疼痛、頸部疼痛、肩部疼痛、背部疼痛、髖部疼痛、膝部疼痛、踝部疼痛、腳部疼痛、耳鳴、流眼淚、鼻竇疼痛、慢性咳嗽、打鼾、磨牙、消化不良、潰瘍、體重增加、荷爾蒙失調和睡眠呼吸中止症。 高顏值、健康的呼吸道與牙齒齒列三者是互為影響 為了顱面結構的正常生長,呼吸道必須是正常的。鼻咽和口咽部組成一個部位,其內發生呼吸和吞嚥等功能。從某些研究報告可知,顱面、齒面和咽部結構之間存在顯著的關係(圖 10)。 正常的上咽部間隙為 17-20 毫米,而下咽部呼吸道間隙為 10-12 毫米。當一個人用鼻子呼吸時,空氣會變溫暖、濕潤、調節並與一氧化氮結合,吸入的空氣中的致命細菌被殺死,一氧化氮還可以作為呼吸道中的血管擴張劑。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基因-T2R38,當空氣通過時,它會刺激鼻子裡的受體,這些受體會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與空氣中細菌用來交流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一氧化氮因此消除了細菌從而吸入相對新鮮的空氣。當一氧化氮使血管擴張,增加了肺泡的表面積,讓氧氣在支氣管中被吸收,這意味著當我們用鼻子呼吸時會吸收更多的氧氣。因此,用鼻子呼吸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控制血氧和二氧化碳水平,放慢呼吸頻率並改善整體肺容量。 鼻循環是整個身體循環的一部分,由下視丘控制。一側的交感神經支配導致同一側鼻甲的鼻血管收縮,而另一側的副交感神經的支配,導致對側鼻甲的鼻血管收縮。經由右鼻孔呼吸的氣流增加,與左腦活動增多且語言表現增強有正相關;經由左鼻孔呼吸的氣流增加,與右腦活動增加和空間表現增強有正相關[10]。肺是我們能量水平的主要來源,肺部主要是從呼氣時的空氣中提取氧氣。當我們通過與嘴巴相比較小的鼻孔呼氣時,會產生背壓,使呼出的空氣受到限制並減慢速度,這正是肺部可以吸收更多氧氣的時間。它減緩了空氣逸出的速度,因此肺部有更多時間從中提取氧氣。當有適當的氧氣-二氧化碳交換時,血液可保持平衡的pH值。身體吸收氧氣主要發生在透過鼻子呼氣的受限過程中,如果讓二氧化碳流失得太快,比如說用嘴巴呼吸的過程,那麼氧氣的吸收就會減少。我們的鼻子能夠過濾我們呼吸的空氣。當我們不用鼻子而改用嘴巴呼吸時,等於門戶大開的讓壞菌進入體內,其中有一種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可能會因直接感染而引發疾病或產生可能導致心臟和血液中葡萄球菌感染的毒素。我們的鼻道內有傳導刺激神經——調節呼吸的神經。當吸入的空氣進入鼻腔時,鼻粘膜會攜帶刺激物來給控制呼吸的反射神經。然而,當我們透過嘴巴呼吸時,我們避開了鼻粘膜,反而容易造成打鼾和不規則的呼吸。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睡眠呼吸中止症被認為是細胞缺氧的前兆。這種病情如果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發作,甚至在睡夢中死亡。呼吸道縮減對呼吸的影響:平均而言。 後記 家家後來找到了我們診所,院長馬永昌醫師幫她進行了呼吸道電腦斷層、顳顎關節斷層攝影、電腦咬合分析與肌電圖檢查。 參考文獻: Dasgupta, S., Rozario, J.E. Troika of Posture, Occlusion and Airway.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72, 49–54 (2020). https://rdcu.be/cNjh5 Dental occlusion and body balance: A ques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Sonia Julià-Sánchez,Jesús Álvarez-Herms,Martin Burtscher First published: 21 January 2019 https://doi.org/10.1111/joor.1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