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徵兆『咬合不正』已造成後果,你有幾個?顳顎關節、睡眠呼吸中止症、姿勢不良與脊椎側彎通通有關!

Dr.Emma蔡宜均醫師

大家好,我是Dr. Emma!牙齒亂只是不好看嗎?最新的研究顯示,牙齒咬合不整可能與顳顎關節紊亂症呼吸道狹窄姿勢不良甚至脊椎側彎都有關聯。臨床上我遇過許多需要重新再做矯正的患者,令驚訝的是,這些患者們幾乎都有著同樣的故事、同樣的症狀與同樣的問題。我常在想,如果這些問題不是令她們很痛苦,誰會想要再做一次矯正呢?如果在做第一次矯正時能夠理解到以下的資訊,就能避免掉將來「二次矯正」的辛苦與高昂的費用。特別是許多本來第一次矯正時並不需要正顎手術的案例,等到二次矯正時往往必須要同時合併正顎手術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家家的故事

 

家家個子纖細嬌小,看起來楚楚可憐,她大學時曾做過牙齒矯正,當時她做的是傳統矯正。矯正醫師評估後說她牙齒很亂,需要拔了四顆小臼齒才能矯正。家家並沒有想太多,她接受了矯正醫師的治療計畫,拔了四顆小臼齒與四顆智齒,很認真地戴了三年的矯正器將牙縫關閉,最後裝上了舌側固定式維持器。然而,家家自從從矯正完成後,她開始覺得事情都不太對勁了。首先,她開始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晚上會磨牙、打呼。到後來,她開始常常覺得臉頰痛、肩頸痠痛、顳顎關節會喀喀響、嘴巴打不太開、無法咬很硬的東西,有時候覺得耳朵裡面有異物感。到後來她幾乎沒有辦法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工作,還開始有胃食道逆流、偏頭痛等。最誇張的是,她常常需要歪著頭才會覺得頸椎比較舒服,而且有時覺得手指的小指末梢神經會麻麻的。

家家多年來跑遍了各大醫療院所,看過了各種醫生:牙科、齒顎矯正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腸胃科、顳顎關節科、復健科、中醫等,也試過了各種治療,包括針灸和運動復健等。醫師們都檢查不出她有什麼問題,然而她的問題似乎只有愈來愈嚴重。

 

9大徵兆『咬合不正』已造成健康問題,你有幾個?

 

  • 頭痛或臉頰痛
  • 耳鳴或耳內有異物感
  • 顳顎關節喀喀響
  • 睡眠障礙
  • 脊椎姿勢不良
  • 嘴巴打不開
  • 胃食道逆流(喉嚨常有異物感)
  • 夜間磨牙
  • 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

 

身體姿勢是由牙齒咬合所決定!

 

良好的姿勢意思是指脊柱是處於中立的狀態。姿勢是由既有的咬合關係決定的,特別是取決於上頜與下頜及第一臼齒之間的相對應關係而定。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脊柱超過負荷,這是許多疾病的先兆,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其中之一。呼吸道受阻已證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成因,將牙齒解剖結構恢復到正常狀態已證實可以減少脊柱的負擔,從而矯正身體的姿勢,也有利於使受阻塞的呼吸道恢復到通暢的狀態。

 

blog-body posture depends on teeth

 

姿勢不良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嗎?


身體的最佳姿勢,其定義為一個人在站立、坐著、躺著或特定的運作時,脊柱保持在中立的狀態,頭顱的重心與脊椎ㄧ致。嬰兒的脊柱在子宮內是「C」的形狀,稱之為原發性曲線。出生後脊椎便一直生長形成為「S」型的繼發性曲線。成人的頭顱很重,約有5-6公斤,但頸椎很小,只能承受不到5公斤的負荷,如果脊柱沒有處於中立狀態,例如低頭滑手機時頭顱重心會移到前方,這時脊椎就會承擔超過它所能負荷的限度導致脊椎疾病。因此這時穩定的力量主要靠的是頭頸部許許多多的肌肉與頸椎的小核心肌群在支撐著重重的頭顱。

 

牙齒的咬合對頭顱及頸椎的穩定發揮著相當的作用


頭顱、下顎骨與脊椎是三塊分開的骨頭組成,靠的是肌肉把他們連結在一起。大部分時候下顎骨是處於放鬆休息位置,上下牙齒不會接觸。一天之中大約只有6%的時間,下顎骨才會透過上下牙齒咬合與頭顱(上顎骨與上顎牙齒都是頭顱的一體)出現接觸。在這關鍵的6%的咬合接觸時間內,頭顱、下顎骨與脊椎透過「牙齒咬合」變成一個『剛體』結構,將超過100-200磅以上的巨大咬合力量分散至整個剛體連結中。

 

blog-cervical muscles

 

因此,頸椎的核心肌群、上下頜骨的關節(也就是顳顎關節)以及上下頜牙的咬合所形成的三維空間決定了脊椎與身體的姿勢。如果這種關係是正常的,脊柱就會保持中立而不會出現姿勢不良或脊椎側彎的問題。反之,如果咬合不正,頸椎肌群就被迫在不正的牙齒咬合接觸時做出代償運動,導致頸椎姿勢不良。

 

最重要也是第一顆的成人齒:第一大臼齒


兒童的脊柱在5-6歲時成形,這時候生長中脊柱的穩定性取決於核心肌群和上下頜骨的關係,特別是第一臼齒的大小、角度和高度。在6-7歲的時候,第一顆臼齒長出,給頸椎帶來了穩定性。第一臼齒是具有最大表面積的牙齒,它們可以承受最大的咬合力; 同時它們也具有最佳的高度與相對位置,可以確保頸椎保持在最中立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頭部會在脊柱上產生大約5公斤的受力,而脊柱可以輕鬆地承受頭部的重量,並且能量消耗也最少。

西元1899年,Edward H. Angle首次發表根據第一永久臼齒位置咬合不正的分類。 Rocabado等人指出,ll級和III級咬合與頭部前傾姿勢之間存在關聯[2],而且已有證據顯示,ll級臼齒咬合的受試者有頭部前置的錯位姿勢,III級臼齒咬合的受試者有頭部後置的錯位姿勢[1,3]。同樣地,頭部的姿勢也會影響咬合[4]。早在西元1926年,Schwartz就提出了頭部姿勢與咬合不正發展之間的關聯[5]。如果下頜臼齒與上頜臼齒咬合時,有一側比另一側高,那麼頭部就可能向一邊傾斜,這會導致上頜骨的傾斜,從而造成所謂的脊椎側彎的身體姿勢(圖6,7,8)[6]。

頭部前傾姿勢(FHP)是指頭骨向前突出超過頸椎(寰椎)一英寸以上的情況, FHP與頸椎前傾有關。頭部在肩膀上每向前移一英寸,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4-5公斤,如此一來會導致某些肌肉的過度使用以及另一些肌肉的減弱。隨著肌肉動作的改變,所有經由脊柱展開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因脊柱超承載以及不良姿勢引起的相關的疾病,包含:頭痛、下巴疼痛、頸部疼痛、肩部疼痛、背部疼痛、髖部疼痛、膝部疼痛、踝部疼痛、腳部疼痛、耳鳴、流眼淚、鼻竇疼痛、慢性咳嗽、打鼾、磨牙、消化不良、潰瘍、體重增加、荷爾蒙失調和睡眠呼吸中止症。

 

高顏值、健康的呼吸道與牙齒齒列三者是互為影響


為了顱面結構的正常生長,呼吸道必須是正常的。鼻咽和口咽部組成一個部位,其內發生呼吸和吞嚥等功能。從某些研究報告可知,顱面、齒面和咽部結構之間存在顯著的關係(圖 10)。

正常的上咽部間隙為 17-20 毫米,而下咽部呼吸道間隙為 10-12 毫米。當一個人用鼻子呼吸時,空氣會變溫暖、濕潤、調節並與一氧化氮結合,吸入的空氣中的致命細菌被殺死,一氧化氮還可以作為呼吸道中的血管擴張劑。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基因-T2R38,當空氣通過時,它會刺激鼻子裡的受體,這些受體會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與空氣中細菌用來交流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一氧化氮因此消除了細菌從而吸入相對新鮮的空氣。當一氧化氮使血管擴張,增加了肺泡的表面積,讓氧氣在支氣管中被吸收,這意味著當我們用鼻子呼吸時會吸收更多的氧氣。因此,用鼻子呼吸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控制血氧和二氧化碳水平,放慢呼吸頻率並改善整體肺容量。

鼻循環是整個身體循環的一部分,由下視丘控制。一側的交感神經支配導致同一側鼻甲的鼻血管收縮,而另一側的副交感神經的支配,導致對側鼻甲的鼻血管收縮。經由右鼻孔呼吸的氣流增加,與左腦活動增多且語言表現增強有正相關;經由左鼻孔呼吸的氣流增加,與右腦活動增加和空間表現增強有正相關[10]。肺是我們能量水平的主要來源,肺部主要是從呼氣時的空氣中提取氧氣。當我們通過與嘴巴相比較小的鼻孔呼氣時,會產生背壓,使呼出的空氣受到限制並減慢速度,這正是肺部可以吸收更多氧氣的時間。它減緩了空氣逸出的速度,因此肺部有更多時間從中提取氧氣。當有適當的氧氣-二氧化碳交換時,血液可保持平衡的pH值。身體吸收氧氣主要發生在透過鼻子呼氣的受限過程中,如果讓二氧化碳流失得太快,比如說用嘴巴呼吸的過程,那麼氧氣的吸收就會減少。我們的鼻子能夠過濾我們呼吸的空氣。當我們不用鼻子而改用嘴巴呼吸時,等於門戶大開的讓壞菌進入體內,其中有一種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可能會因直接感染而引發疾病或產生可能導致心臟和血液中葡萄球菌感染的毒素。我們的鼻道內有傳導刺激神經——調節呼吸的神經。當吸入的空氣進入鼻腔時,鼻粘膜會攜帶刺激物來給控制呼吸的反射神經。然而,當我們透過嘴巴呼吸時,我們避開了鼻粘膜,反而容易造成打鼾和不規則的呼吸。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睡眠呼吸中止症被認為是細胞缺氧的前兆。這種病情如果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發作,甚至在睡夢中死亡。呼吸道縮減對呼吸的影響:平均而言。

 

後記

家家後來找到了我們診所,院長馬永昌醫師幫她進行了呼吸道電腦斷層、顳顎關節斷層攝影、電腦咬合分析與肌電圖檢查。

 

 

參考文獻:

Dasgupta, S., Rozario, J.E. Troika of Posture, Occlusion and Airway.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72, 49–54 (2020).  https://rdcu.be/cNjh5


Dental occlusion and body balance: A ques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Sonia Julià-Sánchez,Jesús Álvarez-Herms,Martin Burtscher First published: 21 January 2019  https://doi.org/10.1111/joor.12767

 

分享文章:

"內文為專業醫師經驗談,因各人口腔狀況不同,成效因人而異,若有問題請跟從專業醫師評估指引"

打造從開始,美學為終點的療程體驗